宝博体育新华网北京4月13日电(郭香玉)八步沙,原名“跋步沙”,意思是流沙遍地很难行走。八步沙位于甘肃武威市古浪县东北边,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向南凸出的一片内陆沙漠,东临大靖城,西靠土门镇,南有祁连山脚下的明长城,向北延伸便进入腾格里沙漠。占地面积7.5万亩。随着气候干旱和过度开荒放牧,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这里已是寸草不生、黄沙漫地。
“一夜大风沙骑墙,早上起来驴上房”。 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,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达239.8万亩,风沙线公里,生态环境极其脆弱。
八步沙是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,每年沙漠以7.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,严重侵蚀着周围村庄和农田,威胁着周边铁路、公路的畅通,影响着当地3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,已经到了沙进人退的地步。
1981年春天,居住在古浪县土门镇八步沙附近的“六老汉”——郭朝明、贺发林、石满、罗元奎、程海、张润源像往常一样,吃过早饭,去大队刚出麦苗的田里转悠。走近麦田,却发现大半个田地的麦苗全被黄沙淹埋。他们欲哭无泪,一边蹲在地里用手指挖苗,一边回想着昨夜的大风,思谋着该如何保护麦苗,守护家园。其中,“六老汉”之一郭朝明,就是郭万刚的父亲。
决不能把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相让于黄沙,决不能眼睁睁看着黄沙一天天逼进。这是”六老汉”共同的心声。
当年,正值古浪县对荒漠化土地开发治理试行“政府补贴、个人承包,谁治理、谁拥有”的政策宣传动员期,并把八步沙作为试点向社会承包。
时任土门公社漪泉大队主任的员石满第一个站出来说:“多少年了,都是沙赶着人跑,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。治沙,算我一个。”紧接着,六老汉都相继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上了红色的指头印。自此,他们以联户承包的方式,组建了集体林场——八步沙林场。
一个多月后,他们就在八步沙的沙窝里历尽千辛万苦种上了1万亩树苗。成活率本来能达到70%,但几场大风刮过,活过来的树苗连30%都不到。“六老汉”观察发现,如果在树窝周围埋上麦草就能把沙子固定住,树苗就能保住。第二年开始,他们就用一棵树、一把草的方法治沙。至今,八步沙还流传着“一棵树,一把草,压住沙子防风掏”的顺口溜。
80年代中期开始,“六老汉”或病故或已年迈。1983年,63岁的郭明朝生病,进不了沙漠,他要儿子郭万刚顶替去治沙。当时,31岁的郭万刚正在土门供销社上班,一直有着经商梦想的郭万刚,最初时很不情愿,但拗不过老人,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锨。看着树木渐渐长大,与树木有了感情,就舍不得走了,于是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。
1993年5月5日下午5点多,郭万刚和罗元奎正在八步沙巡林。突然,天马上暗了下来,黄风黑浪铺天盖翻滚着朝他们这边扑来。罗元奎大吃一惊,说:“老毛黄风来了,赶紧跑!”没跑几步,狂风裹挟着沙子就把他们扑倒在地,眼前一片漆黑,什么都看不见了,为了避免被沙暴埋没,他俩在大风沙暴中不停地挣扎摸爬,过了好一会儿,有点亮光了,就爬起来继续往前走,没想到迷路了。宝博体育又过了六七个小时,才踉踉跄跄从沙窝里转了出来。
郭万刚的妻子看到他终于回家了,眼泪汪汪地说:“我以为你回不来了,庄子上的人说,有几个娃娃被风刮走了”。郭万刚沉默了一下,说:“我们连自己的孩子都保不住,这个地方怎么生存呢?”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: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要治沙!就算是豁出性命,也要把沙给治住!
刚开始,没有资金、没有经验,他就用“一锨沙、一棵树”的土办法造林。可没想到,几场大风刮过,近一半的树苗就被沙子埋掉了。收拾着风干的死树苗,郭万刚心里不是个滋味,望着发芽的活树说:“只要有活的苗,就说明这个沙能治!”
每年春秋时节,是压沙栽树的黄金期。为了赶进度,郭万刚索性卷起铺盖住进沙窝里。没有房子,他就在沙地上挖个壕沟,用柴草搭上个地窝铺住;没有炉子,就用三块石头支口锅,开水泡馍当饭吃。大风一起,沙子刮到他锅碗里,吃到嘴里把牙咯得吱吱响。他望着一棵棵亲手栽种的花棒、梭梭长出了芽,宝博体育高兴地笑了。
1993年,由于政策的调整,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,加上连年干旱少雨,林场陷入了困境,连工资也发不出来,面临着破产、倒闭。郭万刚清楚记得,林场工人一个月60块钱的工资,拖了两年发不出来。林场大多数人都很茫然,感到坚持不下去了。
“不能放弃,更不能散伙!”郭万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:在林场附近,按照政策打一眼机井,开垦300亩荒地,种些小麦、玉米等粮食和西瓜、西红柿等经济作物,发展集体经济,探索多种经营,贴补造林费用,以副养林。大伙一听,坚定地说:“好,就这么干!”
在八步沙林场职工眼中,郭万刚是为了治沙能豁出去的“拼命三郎”。因而,大伙也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造林治沙。但是,打一眼机井要花将近30万块钱。这对几个农民来说,谈何容易?郭万刚一边上古浪、下武威,想方设法跑贷款,一边发动6家人集资3万多元,先开始平整土地。
贷款迟迟下不来,6家人的前期投入已全部砸进了沙窝。这时候,家里人埋怨,邻居们嘲笑,郭万刚几乎走投无路。没办法,他只能动员大伙卖猪、卖羊、卖粮食,想方设法再筹钱。
有一天,郭万刚找到时任武威行署的地委书记李保卫求助,李书记当即写了个条子“八步沙林场是我市防沙治沙典型,请金融部门给予支持”。郭万刚拿着条子去银行,人家一句“没有偿还能力”就把他打发了。几番周折,在上级部门支持下,20万元贷款最终批了下来。
经过4个多月的日夜奋战,一口156米深的井终于打成了,机井出水的那一刻,郭万刚喜极而泣。这是救命的水,更是希望的水啊!当年,林场就收入了20万元。他带领大伙硬是蹚出了一条“以农促林、以副养林、以林治沙、农林牧副多业并举”的发展新路子。从此,八步沙林场又活过来了!
2000年冬天,郭万刚被大伙推举为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。上任伊始,他就动员组织150多人的治沙队伍,挺进腾格里沙漠南缘,对八步沙最后2万亩沙漠进行治理。经过3个春秋的连续苦干,完成了2万亩的治沙任务,共栽植柠条、沙枣、花棒、梭梭、白榆等各类灌木360万株。
2003年,郭万刚带领他的治沙团队,又承包治理离八步沙25公里外、占地11.4万亩的黑岗沙、大槽沙、漠迷沙一带的沙荒地。该地段每年5级至10级以上大风要刮100多天,肆虐的风沙直接侵害着黄花滩4万移民的生产生活。
“沙漠不退人不退,草木不活人不走”。为了全面彻底治理沙漠,郭万刚卷起铺盖,走进了黑岗沙,住进了土坯小屋,宝博体育领着200人的治沙队伍,对茫茫沙漠展开决战。
在郭万刚的带领下,昔日黄沙漫天、环境恶劣的沙地贫困林场发展成为一个物种丰富、环境优美、生机盎然的林业观光景区,在沙漠之海铸起了一道绿色的屏障。林场的固定资产由原来的2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万元,职工年收入由原来的年均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5万多元。同时林场周边10多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,亩均增产10%以上,宝博体育人均增收500元以上。八步沙彻底改变了贫苦落后的面貌。郭万刚和乡亲们实现了沙漠变绿洲、治沙人致富的理想。
据林业专家评估,八步沙林场建成的防风固沙林带,目前活木蓄积量在2万立方米以上,林中每年产鲜草500多万公斤,产薪柴200多万公斤,其经济价值在千万以上。其更大的生态价值是,确保了境内10万亩良田每年增收200万元,创造了绿进沙退的治沙奇迹。
2009年,郭万刚开始改革林场管理机制,成立古浪县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,建立了“按地入股、效益分红、规模化经营、产业化发展”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,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、精准扶贫相结合,按照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,探索发展多种经营,提出了“科学治沙、开放治沙、创新治沙”的崭新思路。
2018年,按照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,建立“按地入股、效益分红、规模化经营、产业化发展”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,流转沙化严重的土地1.25万亩,完成投资2000多万元,在立民新村、为民新村2个移民点栽植以枸杞为主的经济林7500亩,以兴民新村为重点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5000亩,积极探索绿色产业发展新途径。
“八步沙不治,土门子不富。”“要想赚银子,先走大靖土门子。”这是42年前当地流传的歌谣。如今,郭万刚和乡亲们的治沙成果带动了全县移民搬迁工作,古浪县将南部高深山区11个乡镇73个村的1.53万农户共6.24万人,搬迁安置至生态环境改善的北部沙区,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,实现了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,做到了“在生态保护中促进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生态”,切实印证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喜人景象。
他40年如一日,战风沙、斗荒漠,在不毛之地腾格里沙漠上建起一道绿色屏障,先后在八步沙、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28.7万亩,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,相当于再造了5个八步沙林区。宝博体育
如今八步沙林场不仅成了生态研学、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地,更成了省内外党性教育的红色打卡地,甘肃省首个全国“两山”实践创新基地也在八步沙建成运营。
为表彰郭万刚的先进事迹,2023年2月,全国绿化委员会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国家林草局决定,授予郭万刚“林业英雄”称号。